首页 >> 姓氏文化
家谱,草根历史的见证
  • 2024-10-17 浏览:664
  • 10月份,歌山下蒋蒋姓、南马泉府金姓、白云街道十里头王姓等相继修谱竣工,并举行了隆重盛大的颁谱典礼。   据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方龙飞介绍,我市共有307个姓氏,分布于2633个自然村,其中绝大部分已修过谱,有些甚至已经是第二次修谱。不可否认,如今我市城乡各地已掀起了一股修谱热。   编修家谱受欢迎   民间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告诉记者,家谱历史悠久,早在商代就有雏形。自从宋代欧阳修创“五世图”、苏洵创“世传”以来,民间修谱普遍以欧苏体为范本,东阳也不例外。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,修谱一直深入民心。20世纪初,由于社会动荡,家谱修纂工作逐渐停止,家谱更是被视为“封资修”的产物,以致原来“三十年一修”的传统家谱,普遍缺失了两三代人的记录。以东阳岘西杜氏为例,今年正在重修家谱,而上一次修谱是在1924年,距今已有80余年;六石街道石塔山陈姓于2010年进行第八次修谱,与上一次修谱已时隔93年。   改革开放以后,传统文化复苏,修续家谱之风开始流行。上世纪80年代,我市民间重现修谱热潮萌芽。1986、1987年,《东阳孔山乔氏宗谱》开始重修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境内最早修谱的姓氏。当时不敢公开进行,修谱者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编修而成。之后东阳紫溪邵氏也编修了宗谱。从这之后,修谱热潮慢慢蔓延开来。   修谱热后有原因   之所以重现编修家谱热,首先是经济发展带来文化复兴。所谓“盛世修谱”,当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,社会无战乱、无灾荒时,文化就会复兴,带来修谱热。日益安定、富裕的生活,则为修谱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。   其次是为了家族文化的传承。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松散的情况下,修谱被认为是增进家族凝聚力的一种有效途径。同时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修家谱是对家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承继,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记录。市民杜洪寿参与了岘西杜氏西街支脉的家谱编写。他认为,家谱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,盛世修谱有利于文化尤其是草根历史的传承。   此外,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作为一种历史图籍,家谱与正史、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。其内容不仅追溯渊源,反映人口繁衍、家族迁移等等,还记载着家训、族训及家族历史上杰出人物,具有历史学、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。   正视修谱利与弊   随着时代的变迁,当下修谱热潮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声音,或许可以说是多了些时代赋予的背景。   与以前修谱相比,现代修谱在内容方面更为翔实。以前修谱有专门的谱局,重名利,以较多的笔触记录族中当官的人,现在则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内容,如村庄工业经济、经商能人等,对将来研究地方经济具有重大意义。除了内容,当今修谱在形式方面也更胜一筹。方龙飞告诉记者,前些年修谱在文字编排体例上毫无章法,现在则讲究多了。   新修的家谱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新时代特色。在清代《茂陵马氏安恬家谱》中记载,“生一子起星敏,一女适张,一女适溪西历”,对男子的姓名予以了记录,女子则笼统带过。而在1999年编写的家谱中,这一情况有所改观,如“生三女,松兰适本村阿良,亲兰适下安恬龙海,梅兰适本村茂华”,对男女给予了平等的记录。但记者了解到,在个别村庄,如果女性要入谱,必须提出书面申请;有的村庄女儿的后代可以入谱,但必须改成母姓。   杜洪寿则提及了另一种变化:“以前的人如果不参加做宗谱,感觉脸上无光;现在则觉得无所谓,应该说现在的宗族观念淡化了。”   不过,现今修谱在与时俱进的同时,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端。方龙飞说,有些村庄一味复古,用繁体字编写家谱,并提出起码初中文化以上的村民才能看懂,这是不现实的。此外,现在热心家谱编写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,鲜有年轻人的身影。而且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,影响了家谱的质量。对此,杜洪寿认为,家谱的编写特性决定了参与者的面相对狭隘,对于将来的家谱发展,现在还很难得出结论。   新中国成立前东阳修谱,所需资金来自族产、族田、族资金等。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,现在修谱所需的资金主要按人口缴纳,其余靠族中热心人士赞助。对此,个别人借机要求刊登事迹、像赞等。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秘书长吴兆成告诉记者,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专门就此事提出了严格要求,“横不缺项,竖不断项,生不立传”,活着的人只能依据事实客观记载,直呼其名,不做评论。 作者:叶挺 来源:东阳日报
    上一篇:湖南扶州谢氏祠堂